重庆中职▪艺术招生报名咨询中心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高中 >

职业院校组织行为简单化的五大特征

发布时间:2022-02-23 人气:

职业院校组织行为简单化的特征

职业院校组织行为简单化的最基本特征是忽视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职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割断了产教之间、校企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联系,导致学校管理系统缺乏协调性和开放性。为找出当前职业院校发展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组织行为简单化问题,从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模式、教学模式、教师培养模式五方面进行特征分析。

(一)办学模式:主体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办学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企业单位对学校的投入明显不足。政府主要依据办学规模拨付办学经费,如采用生均拨款制度,这种制度会刺激职业院校的规模扩张。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院校的规模扩张发展模式会导致“木桶效应”日趋严重。因此,办学主体的单一,导致职业院校过分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企图通过规模扩张获取政府更多的支持。以学校内部条件和考生的报考意愿作为主要依据,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这是规模扩张发展的一种典型表现。以高职院校教育与体育专业大类为例,2020年该专业点达到4,853个,远超医药卫生大类和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内含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这些热门专业通常是根据考生意愿设置的,导致了供需脱节的问题,也加剧了结构性失业,背离了办学主体的初衷。

(二)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失衡及方式简单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来决定。人才培养目标是确定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是反映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的“风向标”。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全面完整,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统一,但目前存在目标结构失衡且左右摇摆的现象。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简单化主要表现为教学改革理念和措施简单化。当前,不少职业院校改革目的和改革重点并不明确,而且带有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许多职业院校不惜重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大量购买技能大赛训练设备供少数学生使用,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三)课程设置模式:缺乏动态调整机制

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相对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动态调整性。在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来迅速适应产业技术的不断变化,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然而,目前不少职业院校“因人设课”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表明职业院校课程调整机制不完善,课程设置与产业技术发展的联系还有待加强。

(四)教学模式:企业资源利用不足

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类型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其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学校教学过程和企业现场教学过程两个部分。当前,职业院校教学行为简单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学过程内向化,即只重视学校内部教学场所、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建设,侧重程序性知识的讲授,而严重忽视企业作为重要的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缺乏下好职业教育这盘大棋的系统思维。

(五)教师培养模式: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认识不统一

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教学管理的焦点。目前,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对职业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其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式就是参加简单划一的集中培训,学校层面也尚未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素质测评和发展机制。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85.7万人,“双师型”教师26.46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0.87%。“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而且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认识不统一,甚至简单地认为来自企业的教师都是“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中尚未充分认识到“双师素质”的内涵。